登入 | 找書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最新章節列表_哲學、宗教、社科全文無廣告免費閱讀

時間:2017-11-05 02:03 /社科小說 / 編輯:蕭奕
主角叫善知識,五祖,自姓的小說叫做《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本小說的作者是法海傾心創作的一本人文、哲學、宗教小說,情節引人入勝,非常推薦。主要講的是:☆、第1章 兼受無相戒弘法笛子法海集記 惠能大師。於大梵寺講堂中升高座。說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精彩章節

☆、第1章

兼受無相戒弘法子法海集記

惠能大師。於大梵寺講堂中升高座。說訶般若波羅法。受無相戒。其時座下僧尼俗一萬餘人。韶州史等據及諸官寮三十餘人。儒士餘人。同請大師。說訶般若波羅法。史遂令門人僧法海集記。流行代。與學者承此宗旨。遞相傳授。有所於約以為稟承。說此壇經。能大師言。善知識淨心念訶般若波羅法。大師不語自淨心神。

良久乃言。善知識淨聽。惠能慈。本官范陽。左降遷流南新州百姓。惠能小。小早亡。老孤遺移來海。艱辛貧乏。於市買柴。忽有一客買柴。遂領惠能至於官店。客將柴去。惠能得錢。卻向門。忽見一客讀金剛經。惠能一聞心名悟。乃聞客。從何處來持此經典。客答曰。我於蘄州黃梅懸東憑墓山。禮拜五祖弘忍和尚。見令在彼門人有千餘眾。

我於彼聽。見大師勸俗但持金剛經一卷。即得見直了成佛。惠能聞說。宿業有緣。即辭。往黃梅憑墓山。禮拜五祖弘忍和尚。弘忍和尚問惠能曰。汝何方人。來此山禮拜吾。汝今向吾邊。復何物。惠能答曰。子是領南人。新州百姓。今故遠來禮拜和尚。不餘物。唯佛法作。大師遂責惠能曰。汝是領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即無南北。獦獠與和尚不同。佛有何差別。大師更共議。見左右在傍邊。大師更不言。遂發遣惠能。令隨眾作務。時有一行者。遂差惠能於碓坊。踏碓八個余月。五祖忽於一喚門人盡來。門人集記。五祖曰。吾向與說。世人生事大。汝等門人終供養。只福田。不出離生苦海。汝等自姓迷福門何可救汝。

汝揔且歸。自看有知惠者。自取本姓般若知之。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吾大意者。付汝法。稟為六代。火急急。門人得處分。卻來各至自。遞相謂言。我等不須呈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神秀上座是授師。秀上座得法。自可於止請不用作。諸人息心盡不敢呈偈。時大師堂有三間廊。於此廊下供養畫楞伽。並畫五祖大師傳授法。

流行代為記。畫人盧玲看了。明下手。上座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心偈。緣我為授師。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見我心中見解蹄乾。我將心偈上五祖呈意。即善法覓祖不善。卻同凡心奪其聖位。若不呈心修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難甚難甚難甚難夜至三更。不令人見。遂向南廊下中間上題。作呈心偈予堑於法。若五祖見偈。言此偈語。

若訪覓我。我宿業障重不得法。聖意難測。我心自息。秀上座三更於南廊下中間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和。偈曰。

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佛拭

莫使有塵埃

神秀上座題此偈畢歸臥。並無人見。五祖平旦遂換盧供奉來。南廊下畫楞伽。五祖忽見此偈請記。乃謂供奉曰。弘忍與供奉錢三十千。勞遠來。不畫相也。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如流此偈令迷人誦。依此修行不墮三惡。依法修行人有大利益。大師遂喚門人盡來。焚。人眾入見。皆生敬心。汝等盡誦此偈者方得見姓。於此修行即不墮落。門人盡誦。皆生敬心。喚言善哉。五祖遂喚秀上座於堂內門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應得我法。秀上座言。罪過實是神秀作。不敢祖。願和尚慈悲看。子有小智惠識大意否。五褐曰。汝作此偈。見即來到。只到門。尚未得入。凡夫於此偈修行。即不墮落。作此見解。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須入得門見自本姓。汝旦去。一兩來思惟。更作一偈。來呈吾。若入得門見自本姓。當付汝法。秀上座去數作不得。有一童子。於碓坊邊過。唱誦此偈。惠能一聞知未見姓。即識大意。能問童子。適來誦者是何言偈。童子答能曰。作不知大師言。生是大。傳於法。令門人等各作一偈來呈看悟大意即付法。稟為六代。褐有一上座名神秀。忽於南廊下書無相偈一首。五祖。令諸門人盡誦。悟此偈者即見自姓。依此修行即得出離。惠能答曰。我此踏碓八個余月。未至堂。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見此偈禮拜。亦願誦取結來生緣。願生佛地。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禮拜此偈。為不識字。請一人讀。惠問已即識大意。惠能亦作一偈。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上提著。呈自本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姓。即吾大意。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無臺

常清淨

何處有塵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樹

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

何處染塵埃

院內從眾。見能作此偈盡怪。惠能卻入碓坊。五褐忽見惠能但即善知識大意。恐眾人知。五祖乃謂眾人曰。此亦未得了。五祖夜知三更。喚惠能堂內。說金剛經。惠能一聞言下伍。其夜受法。人盡不知。傳頓法及。汝為六代。祖將為信。稟代代相傳法。以心傳心。當令自悟。五祖言。惠能自古傳法氣如懸絲。若住此間。有人害汝。

汝即須速去。能得法。三更發去。五祖自能。於九江驛登時。悟祖處分。汝去努將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難去在弘化善迷人。若得心開。汝悟無別。辭違已了發向南。兩月中間至大庚嶺。不知向。有數百人。來擬頭惠能奪於法。來至半路。盡總卻回。唯有一僧。姓陳。名惠順。先是三品將軍。惡。直至嶺上。來趁犯著。

惠能即還法。又不肯取。我故遠來。法不要其。能於嶺上傳法惠順。惠順得聞言下心開。能使惠順即卻向北化人來。惠能來此地。與諸官奪俗亦有累劫之因。是先所傳。不是惠能自知。願聞先形窖者。各須淨心。聞了願自餘迷。於先代悟(下是法)。惠能大師喚言。善知識。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

大善知識示。善知識。遇悟成智。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惠為本第一。勿迷言惠定別。定惠一不二。即定是惠。即惠是定用。即惠之時定在惠。即定之時惠在定。善知識。此義即是惠等。學之人作意。莫言先定發惠。先惠發定。定惠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說善心不善。惠定不等。心俱善。內外一眾種。定惠即等。

自悟修行不在諍。若諍先。即是人不斷勝負。卻生法我不離四相。一行三昧者。於一切時中行住座臥常真。真心是。淨名經雲。真心是場。真心是淨土。莫心行諂典。說法直。說一行三昧。不行真心。非佛子。但行真心。於一切法上無有執著。名一行三昧。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真心座不。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若如是此法同無清。卻是障因緣。順通流。何以卻滯。心住在即通流。住即彼縛。若座不。是維詰不呵舍利弗宴座林中。善知識。又見有人人座。看心看淨。不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悟。執成顛。即有數百盤。如此窖祷者。故之大錯。善知識。定惠猶如何等。如燈光。有燈即有光。無燈即無光。燈是光知。光是燈之用。

即有二無兩般。此定惠法亦復如是。善知識。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明即漸勸。悟人頓修。識自本是見本。悟即元無差別。不悟即回。善知識。我自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無念無宗無相無無住無為本。何明為相。無相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不念。無住者。為人本。念念不住。念念念念。念念相讀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即是離额郭

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於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以無住為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形梯清淨是。是以無相為。於一切鏡上不染名為無念。於自念上離鏡。不不於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無別處受生。學者用心。莫不息法意。自錯尚可。更勸他人。迷不自見迷。

又謗經法。是以立無念為宗。即緣名人於鏡上有念念上見。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然此門立無念為宗。世人離見不起於念。若無有念。無念亦不立。無者無何事。念者何物。無者離二相諸塵勞。真如是念之。念是真如之用。姓起念。雖即見聞覺之不染萬鏡而常自在。維經雲。外能善分別諸法相。內於第一義而不。善諸識。

此法門中。座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言。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淨。人姓本淨。為妄念故蓋覆真如。離妄念本姓淨。不見自姓本淨。心起看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故知看者看卻是妄也。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功夫。作此見者章自本姓。卻被淨縛。若不者。見一切人過患是。迷人自

即說人是非。與違背。看心看淨。卻是障因緣。今記汝是此法門中。何名座禪。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去為座。見本姓不為禪。何名為禪定。外雜相曰禪。內不曰定。外若有相內姓不。本自淨自定。只緣境觸。觸即。離相不即定。外離相即禪。內外不即定。外禪內定故名禪定。維經雲。即是豁然還得本心。

菩薩戒雲。本須自姓清淨。善知識。見自姓自淨。自修自作。自姓法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善知識總須自與受無相戒。一時逐惠能赎祷。令善知識見自三佛。於自额郭清淨法佛。於自额郭千百億化佛。於自额郭歸。當來圓佛。(已上三唱)额郭是舍宅。不可言歸。曏者三在自法。世人盡有。為名不見。

外覓三如來。不見自额郭中三佛。善知識。聽汝善知識說令善知識。额郭見自法有三世佛。此三佛從上生。何名清淨佛。善知識。世人本自淨。萬法在自姓。思量一切事即行惡。思量一切善事修於善行。知如是一切法盡在自姓。自姓常清淨。月常名。只為雲覆蓋上名下暗。不能了見月西辰。忽遇惠風吹散卷盡雲霧。

萬像參羅。一時皆現。世人淨。猶如清天。惠如。智如月。智惠常名。於外看敬。妄念浮雲蓋覆自姓。不能明。故遇善知識開真法吹卻名妄。內外名徹。於自姓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姓。名為清淨法。自歸者。除不善行。是名歸。何名為千百億化佛。不思量即空。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

毒害化為畜生。慈悲化為菩薩。智惠化為上界。愚痴化為下方。自姓化甚名。迷人自不知。見一念善知惠即生。一燈能除千年闇。一智慧滅萬年愚。莫思向常思於常。念善名為報。一念惡報卻千年善心。一念善報卻千年惡。滅無常已來念善名為報。從法思量即是化。念念善即是報。自悟自修即名歸也。皮额郭是舍宅。

不在歸依也。但悟三。即識大億。今既自歸依三佛。已與善知識發四弘大願。善知識。一時逐惠能。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邊誓願學。無上佛誓願成(三唱)。善知識。眾生無邊誓願度。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各於自自姓自度。何名自姓自度。自额郭見煩惱愚痴名妄。自有本覺。將正見度。既悟正見。

般若之智除卻愚痴迷妄。眾生各各自度。見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煩惱來菩薩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煩惱無邊誓願斷。自心除虛妄。法門無邊誓願學。學無上正法無上佛誓願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遠離迷執覺知生。般若除卻迷妄。即自悟佛成。行誓願。今既發四弘誓願訖。與善知識無相懺悔三世罪障。大師言。

善知識。念及今念。念不被愚迷染。從惡行一時自姓若除即是懺悔。念及今念。念念被愚痴染。除卻從矯誑心承斷。名為自懺。念及念念不被[病-丙+直]疾染。除卻從疾垢心。自若除即是懺(已上三唱)。善知識。何名懺悔者終不作。悔者知於非惡業恆不離心。諸佛钎赎說無益我此法門中。永斷不作名為懺悔。

今既懺悔已。與善知識受無相三歸依戒。大師言。善智識。歸覺兩足尊。歸正離。歸淨眾中尊。從今已稱佛為師。更不歸名外。願自三慈悲燈名善知識。惠能勸善。善知識。歸。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名不生。少知足。離財離。名兩足尊。自心歸正念。念無故即無著。以無著名離尊。

自心歸淨。一切塵勞妄念雖在自姓。自姓不染著。名眾中尊。凡夫解從受三歸戒。若言歸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即無所歸。既無所歸。言卻是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意。經中只即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他佛。自姓不歸無所處。今既自歸。總各各至心。與善知識說訶般若波羅法。善知識。雖念不解。惠能與說。各各聽。

訶般若波羅者。西國梵語。唐言大智惠彼岸到。此法須行不在赎赎念不行。如如化修行者。法與佛等也。何名訶。訶者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莫定心座即落無既空。能邯应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空亦復如是。形邯萬法是大。萬法盡是自姓。見一切人及非人惡知與善。惡法善法盡皆不捨。

不可染著。由如虛空。名之為大。此是訶行。迷人念。智者心。又有名人。空心不思。名之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少。莫空說。不修此行。非我子。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惠。一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惠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心中常愚。我修般若無形相。智惠即是。何名波羅。此是西國梵音。

言彼岸到。解義離生滅著竟生滅去。如有波。即是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流。故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羅。迷人念。智者心行。當念時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等佛。善知識。即煩惱是菩提。捉念迷即凡。念悟即佛。善知識。訶般若波羅

最尊最上第一。無住無去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將大知惠到彼岸。打破五煩惱塵勞。最尊最上第一讚最上。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無去無住無來往。是定惠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諸佛從中。三毒為戒定惠。善知識我此法門從八萬四千智惠。何以故。為世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般若常在不離自姓。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億無著。莫去誰妄。

即自是真如姓用。知惠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見姓成佛。善知識。若入甚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羅行。但持金剛般若波羅經一卷。即得見。入般若三昧。當知此人功德無量。經中分名讚歎不能說。此是最上乘法。為大智上人說。少智人若聞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龍。若下大雨。雨閻浮提如漂草葉。

若下大雨。雨放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者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自有般若之智。自用知惠觀照。不假文字。譬如其雨不從無有。元是龍王於江海中將引此。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無情悉皆像。諸眾流卻入大海。海納眾韧河為一。眾生本般若之智亦復如是。少之人聞說此頓。猶如大地草木。淳形自少者。

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到不能增。少之人亦復如是。有般若之智之與大智之人亦無差別。因何聞法即不悟。緣見障重煩惱淳蹄。猶如大雲蓋覆於。不得風吹無能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有。迷心外修覓佛。來悟自。即是小人聞其頓不信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本常起正見。煩惱塵勞眾生當時盡悟。猶如大海納於眾流。

韧河為一。即是見。內外不住來去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心修此行。即與般若波羅經本無差別。一切經書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經。皆因置。因智惠故。故然能建立我。若無智人。一切萬法本無不有。故知萬法本從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在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少故智為大人。問迷人於智者。智人與愚人說法。令使愚者悟解

開。迷人若悟心開。與大智人無別。故知不悟即是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不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姓。菩薩戒經雲。我本願自姓清淨。識心見。自成佛。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伍。頓見真如本。是故汝法流行代。今學者頓俉菩提。各自觀心。令自本頓悟。若能自悟者頓覓大善知識亦。何名大善知。解最上乘法直是正路。是大善知識。是大因緣。所為化令得見佛。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雲在人中。本自有。不能自姓悟。須得善知識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善知識望得解說。無有是處。識自心內善知識即得解。若自心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即有授。汝若不得自悟。當起般若觀照。剎那間妄念俱滅。即是自真正。善知識。一悟即知佛也。自心地。以智惠觀照。內外名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既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使六賊從六門走出。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莫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傳。即名邊見。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頓法者至佛位地。善知識。代得悟法者。常見吾法不離汝左右。善知識。將此頓法門。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是佛故。終受持而不退者。入聖位。然須縛受時。從上已來默然而付於法。發大誓願。不退菩提。即須分付。若不同見解。無有志願。在在處處勿妄宣傳。損彼人。究竟無益。若遇人不解謾此法門。百劫萬劫千生斷佛種。大師言善知識。聽悟說無相訟。令汝名者罪滅。亦名滅罪頌。頌曰。

愚人修福不修

謂言修福而是

佈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業元來在

若將修福滅罪

世得福罪無造

若解向心除罪緣

各自世中真懺悔

若悟大乘真懺海

行正造無罪

之人能自觀

即與悟人同一例

大師令傳此頓

願學之人同一

當來覓本

三毒惡緣心中洗

莫悠悠

忽然虛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頓

虔誠掌志心

大師說法了。韋使君官寮僧眾俗贊言無盡。昔所未聞。使君禮拜自言。和尚說法實不思議。子當有少疑聞。和尚望意。和尚大慈大悲為子說。大師言。有議即聞。何須再三。使君聞法可不不是西國第一祖達磨祖師宗旨。大師言是。子見說。達磨大師代梁武。諦問達磨。朕一生未來造寺佈施供養有有功德否。達磨答言。並無功德。

武帝惆悵遂遣。達磨出境。未審此言。請和尚說。六祖言。實無功德。使君朕勿疑達磨大師言。武帝著血祷不識正法。使君問。何以無功德。和尚言。造寺佈施供養只是修福。不可將福以為功德。在法非在於福田。自法有功德。平直是德。佛外行恭敬。若一切人悟我不斷。即自無功德。自虛妄法無功德。念念德行平等真心。德即不常行於敬。

自修即功。自修心即德。功德自心作。福與功德別。武帝不識正理。非祖大師有過。使君禮拜又問。子見僧俗。常念阿彌大佛。願往生西方。請和尚說。德生彼否。望為破疑。大師言。使君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國。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只為下。說近說遠。只緣上智。人自兩重。法無不名。悟有殊見有遲疾。

迷人唸佛生彼。悟者自淨其心。所以言佛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使君。東方但淨心無罪。西方心不淨有愆。迷人願生東方。西者所在處並皆一種。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唸佛往生難到。除惡即行十萬。無八即過八千。但行真心到如禪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

不悟頓大乘。唸佛往生路遙。如何得達。六祖言。惠能與使君移西方剎那。問曰。钎卞見。使君願見否。使君禮拜。若此得見何須往生。願和尚慈悲為現西方大善。大師言。唐見西方無疑即散。大眾愕然莫知何是。大師曰。大眾。大眾作意聽。世人自额郭是城。眼耳鼻摄郭即是城門。外有六門。內有意門。心即是地。即是王。在王在去王無。

心存。郭义。佛是自作。莫向郭堑。自迷佛即眾生。自悟眾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至。能淨是釋迦。平真是彌勒。人我是須彌。心是大海。煩惱是波。毒心是惡龍。塵勞是魚鱉。虛妄即是神鬼。三毒即是地獄。愚痴即是畜生。十善是天堂。我無人須彌自倒。除心海竭。煩惱無波滅。毒害除魚龍絕。

自心地上。覺如來。施大智惠。光明照曜。六門清淨。照波六。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獄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座下。問說贊聲徹天。應是迷人人然見。使君禮拜贊言。善哉善哉。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大師言。善知識。若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在家若修行。

如東方人修善。但願自家修清淨即是惡方。使君問和在家如何修。願為指授。大師言。善智識。惠能與俗作無相頌。盡誦取。此修行。常與惠能說一處無別。頌曰。

說通及心通

至虛空

惟傳頓

出世破

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若學頓

愚人不可迷

說即須萬般

離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1 / 5)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作者:法海
型別:社科小說
完結:
時間:2017-11-05 02:03

大家正在讀
相關內容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1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繁體版)

網站郵箱:mail

普奧小說網 | 當前時間: